龙门石窟
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,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,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;国家旅游局将其评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。
龙门山青水秀,温泉增辉,寺院林立,千龛饰壁。自古以来,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赞誉道:“洛都四郊,山水之胜,龙门首焉。”
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,地处中原腹地,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,自夏代以来,先后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,有“十三朝古都”之称。浓厚的中原文化积淀,强烈的艺术氛围,使龙门石窟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拥有了厚重的中原文化色彩。
龙门石窟就开凿于伊河两岸的崖壁上。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迁都洛阳前后(公元493年)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和北宋等朝,断续经营达400余年。据统计,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、佛塔70余座。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,有古碑林之称,共有碑刻题记2860余块,其中久负盛名的“龙门二十品”和褚遂良的“伊阙佛龛之碑”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,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。龙门两山造像10万余尊,最大的佛像卢舍那佛,通高17.14米,头高4米,耳长1.9米;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,每个仅有2厘米,堪称微雕。
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,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。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。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、威严、雄健的特征,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,趋向活泼、清秀、温和。而唐代人们崇尚以胖为美,所以唐代的佛像脸部浑圆,双肩宽厚,胸部隆起。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,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,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,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。
龙门石窟,作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,以其动人心魄的气势、鬼斧神工的技艺、充满智慧的想象、美奂美轮的雕刻艺术,征服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。来龙门游玩,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,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。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,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,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,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,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,也油然而生……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。